压印地坪基层混凝土之“裂缝隐患(二)” 干燥收缩裂缝 1、现象: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,它的特征为表面性的、宽度较细、没有规律性、裂缝分布不均。 2、原因分析: (1)混凝土结构成型后,没有覆盖养护,受到风吹日晒,表面水分散失快。体积收缩大,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,收缩也很小,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,出现拉应力,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。 (2)混凝土结构长期裸露在露天,未及时回填土或封闭,处于时干时湿的状态,使表面温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。 (3)采用含泥量较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,收缩大,抗拉强度低。 (4)混凝土经过度振捣,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,使收缩量增大。 3、预防措施: (1)混凝土水泥用量、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,提高粗骨料含量,以降低干缩量。 (2)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,避免使用过量粉砂。 (3)混凝土应振捣密实,但避免过度振捣;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。 (4)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,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。暴露在露天的混凝土应及早回填土封闭,避免发生大的湿度变化。 ? 温度裂缝 1、现象:温度裂缝又称温差裂缝,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的规律性。 2、原因分析:表面温度裂缝,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。混凝土结构构件,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后,在硬化期间水泥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,内部温度不断上升,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并差较大。当温度产生非均匀的降温差时(如施工过程中注意不够而过早的拆除模板;冬季施工过早的拆除保温层或受到寒潮袭击),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,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,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,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较低,因而出现裂缝。